您的位置:  首页 > 协会信息 > 协会动态 > 正文

科技赋能灌区建管运维——以科技创新推动灌区节水模式创新

2022-01-21 13:51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水利局 许建辉 次阅读

 近年来,我区严格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抓好治水管水用水,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要求统筹做好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优化配置,通过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小农水”、水价综合改革等项目,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用水效率明显提升。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垦利区地处黄河入海口,辖5镇2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1个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58个行政村,版图面积233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7万。黄河客水是唯一的可利用水资源。目前,现有万亩以上引黄灌区8个,控制灌溉面积80.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6万亩,其中:市属灌区3个,控制灌溉面积25.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5.5万亩;区属灌区5个,控制灌溉面积55.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0.5万亩。灌区内配套引黄闸、泵站12座,年引水能力3亿立方米。中小型水库7座,设计总蓄水能力8579万立方米;区内骨干排水河道11条(不含黄河),总长162.2千米,有效防洪除涝面积2.49万公顷,基本形成了引、蓄、灌、排、供、节、防“七位一体”的水利工程框架体系。二、主要经验做法(一)聚焦精细管理,实现精准计量、高效配水。以计量收费为节水目标,在全区5条区管灌溉干支渠系分水口因地制宜配套计量设施,建立网格化测水量水体系,累计安装固定式量测水设施113套,配备走航式ADCP移动测流设备1套、手持式明渠雷达流量计12台、手持式电磁流速仪4台、便携式给水栓测控一体仪2台;安装闸门远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安防等信息化设备161处,建设泵提管灌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1处,开发智慧水利综合管理云平台1套,实现域内引黄灌区的信息化管理,实现数据共享,建立用水台账,提升信息化支撑能力,着力打造“设施完善、管理科学、节水高效、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二)示范带动引领,实现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改变传统田间大水漫灌的方式,符合现代农业灌溉要求,推进水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破解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落地难问题,建设了泵站提水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1处。为提高水源保证率,在取水河道修建节制闸1座;为实现高效配水到田间,对损坏的管道、给水栓、保护井以及田间道路进行修缮;为实现农业用水计量到户,配套安装了泵站智能水电双计测控柜4套、田间智慧灌溉测控终端43套;为达到科学灌溉,安装了田间7要素气象站1处,土壤墒情监测站2处;为提升管理水平,开发了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信息化管理系统1处。(三)坚持问题导向,实现稳定有效、安全可靠。为解决灌区信息化设备运行中遇到的设备供电保障率低问题和防盗问题,创新应用了适用灌区野外工况的智能光伏供电系统和电池定位与轨迹锁定技术;为破解泵站首部水量计量和控制的问题,使用了泵站智能水电双计测控柜;为解决提水灌区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计量问题、配备了便携式给水栓测控一体仪,计量精准到田间给水栓;为破解以往信息化计量设备建后数据无人校核的困局,提高明渠流量遥测站的测流精度,组织技术人员用走航式ADCP和流速仪进行了率定和比测,保证了数据质量。(四)突出多网融合,实现一网统管、全域覆盖。我区水利工程存在水系战线长、灌区范围广、调水工况复杂、运行管理人员少等诸多困难,为尽快实现调度运行制度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区水利局加强与省水利科学研院所合作,通过建立大数据基础支撑平台、水利时空大数据中心、智慧水利“一张图”管理中心,对原有的河湖长制管理系统、灌区信息化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水库视频监控系统、农村基层防汛预警系统、农业水价改革信息系统、小农水管理系统等8个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融合增效,构筑可持续拓展的业务体系,形成水利系统数据汇集、数据存储、数据展示到数据共享和服务等基础信息流程,初步形成了“一个平台、一个中心、一张图、一套标准、一套服务” 的“东营市垦利区智慧水利综合管理云平台”,实现水利管理“一网统管”、全域覆盖。(五)立足模式创新,实现专业管理、良性运行。由于水利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基层水利局业务人员知识储备和精力很难支撑建后的量测水设备、数据库维护和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营,在项目招投标阶段就明确了中标单位即运营管护单位的思路,采用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质保运维的“PCO”模式,通过合同的方式明确质保运维的内容及要求,实现了专业公司驻点运维,项目建后良性运行。为破解田间灌溉工程管护难题,采取“镇街负责,专业公司管理”的管护模式,由项目所在镇街委托专业化灌溉服务公司即东营市润禾农田灌溉服务有限公司承担整个项目片的灌溉管理服务。(六)注重科技支撑,实现“工程带科研”“科研促发展”。为适应水资源刚性约束的逐步强化、应对引黄水量逐步压减的形势,逐步探索“以工程带科研”的模式,与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山东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在示范区开展了引黄灌区下游土壤改良与节水灌溉配套技术研究,推广了“配沙改良、节水降盐”土壤改良关键技术,并同步开展了“引黄灌区下游泵站提水畦灌技术”等灌溉试验,为引黄灌区节水压碱增产、优化调整畦田参数、修编用水定额等提供重要基础数据。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一)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我区属引黄地区,灌溉水含沙量大,使用喷灌、滴管技术,极易引起末级滴灌带、喷头堵塞,沉沙后灌溉成本较高,建议采用低压管道灌溉,通过较大口径管道直接输水到地头,解决堵塞问题。以提高我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水平和推广发展。(二)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财政投入资金。双河灌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是下一步农业灌溉发展的主要模式,也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并且投资大,据测算低压管道灌溉每亩投资在 1200 元左右,暗管排盐技术每亩投资 400 元左右,再加上泵站及配套设施,总体每亩投资在 1800 元左右,如果再加上土地整平,投资会更大。工程投资大,个人、企业无法负担,大部分投资只能依靠各级财政投入,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三)编制规划,制定目标和保障措施。双河灌区节水项目实施,规划先行。农业节水灌溉规划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灌区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强化规划意识、提高规划水平、坚持规划先行、推动科学发展,首先要编制农业节水灌溉专项规划,进行中期和远期规划部署,为我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四)调整传统种植结构,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转变传统种植结构,推广高效农业节水技术,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按照耗水量确定农业用水供水价格,水稻、大闸蟹、莲藕等高耗水作物实现农业用水精细管理、分类供水,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五)进一步提高全社会节水理念与节水意识,让节水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标志和方向。坚持开源节流并重,加大雨洪水利用,错峰用水避开汛期用水,精准与天气对接,充分利用已有水库库容空间、河道拦蓄等,加大雨洪水存蓄利用力度;继续加大节水宣传教育。借助多种渠道和平台,加强水情教育,普及节水知识,宣传推广节水典型经验。广泛开展节水主题宣传活动,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


Powered by Jspx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