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正文

从“治水”到“智水”以数字赋能垦利区现代水利高质量发展

2023-06-26 10:26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水利局 许建辉 次阅读

近年来,垦利区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坚持“科技兴水、数字治水、智慧管水、科学用水”工作思路,全力推进数字水利先行先试,精心打造多系统集成一体化数字水利综合管理平台—“都水”智慧水利平台,实现了水利工程“一张图”、水利事务“一张网”,加快了现代水利建设步伐。路庄灌区入选全国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建设名单,永镇水库入选全省数字示范河湖建设典型案例名单,黄河灌区综合管理系统入选全省新型智慧城市优秀案例。

一、突出“三个保障”,夯实数字水利工作基础。一是突出组织机制保障,高规格统筹管理。将数字水利先行先试工作纳入区政府重要调度事项,成立区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四化清单”,集中力量攻坚推进。构建长效运行管理机制,依托省水科院组建专业公司负责管护运维,在全国首创水利信息化项目EPC+EW+O(设计采购安装、延保和运维全链条一体化)建管模式,破解水利信息化项目建后硬件检修和软件运维行业痛点,实现信息化设备故障修复1小时快速响应。二是突出规划实施保障,高标准快速推进。立足打造国内领先数字水利建设体系,高标准编制《垦利区数字水利先行先试实施方案》,搭好数字水利总体框架,为推进数字水利建设提供技术遵循和路径参考,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按照“注重效率、整合资源、急用先建、分步分期”原则强化资金保障。近年来,先后列支资金6300余万元,分期分批实施数字水利建设。三是突出技术人才保障,高质量支撑引领。与省水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抽调专家成立数字水利建设专题小组,在垦利区设立科研工作站,在方案设计、开发建设、运行维护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与科技公司开展专业领域技术合作,协助解决数字水利建设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同时,常态化、持续化培养数字水利专业人才,通过校地共建培训基地、公开招考、岗位培训等多种形式,打造既懂水利业务又懂网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先行先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二、抓实“五大要素”,搭建数字水利框架体系。一是织密水利要素“感知网”。按照“整合已建、统筹在建”的原则,构建覆盖全区的感知与决策全向互联的智慧型水利感知网络,实现物理水利与数字水利之间的动态、实时信息交互和深度融合,为数字孪生底座构建提供海量数据基础。近两年来,整合和新建视频监控400路,流量监测61处,水位监测站49处,雨量监测站26处,坝体渗压位移监测84处,闸门测控站20处等物联感知设备。二是构建水事信息“数据湖”。利用物联网平台和轻量化数据中台归集治理结构化数据,按业务和主题分类后存入垦利区智慧水利专用数据仓。依托分布式数据存储技术,归集处理文档类数据、图片影像数据、空间地理数据、3D模型数据等非结构化数据,建立统一的文件检索路径和管理档案,可根据项目、类型进行分类,并可进行时间维度的检索。三是擘画数字孪生“新地图”。利用倾斜摄影、BIM建模等技术构建了永镇水库、永丰河、路庄灌区三维仿真数字场景,将其叠放于全区水利对象WEBGIS底图上,实现二三维一体化、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一体化,支持分应用系统、分图层显示,实现一图“览全局、观多维、知态势”。四是开发智慧水利“云大脑”。建设数字水利综合指挥调度中心,整合现有信息管理系统,打造统揽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河湖管理、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安全等6大涉水核心业务的垦利区“都水”智慧水利平台。以生命树的形式展开各板块应用系统,并将各系统关键报警信息在枢脑中心优先展示,以便综合决策、统筹处理。同时,开发一系列智能业务应用系统,有效避免不同水利业务应用之间重复建设。依托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业务数据“一屏全览”,风险预警“一点即现”,指挥调度“一键通达”。五是筑牢网络安全“高压线”。在水利局机房配置统一安全管理平台,对各站所工业防火墙进行集中管理。在关键水库管理所节制闸现场控制站布设工业防火墙,及时识别阻断对闸控系统的恶意行为,采用加密型数据采集控制终端实现物联感知数据的传输加密,在云服务器端选配web应用防火墙、云堡垒机等安全服务,保障网络与数据不受破坏,实现采集、传输、应用三层整体安全防护。同时,将开发的系统和数据库部署到政务云上,统一安全防护、安全管理。

三、实现“五大突破”,数字水利激活“智慧治水”。一是打造“网上巡河”场景,突破河湖管理“力量薄弱”难题。建设“智能巡河”场景,在重要断面、重点河段等关键位置安装360全景摄像机、热成像摄像机等,第一时间识别非法取土、恶意倾倒等涉水违法活动并发出预警,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变“人工巡查”为“智能巡查”,提升巡河效率,解决河湖管理人员力量薄弱难题。二是开发“自动辨识”功能,突破水旱灾害“被动防御”难题。建立危险源和管控措施数据库,开展风险智能辨识,通过分析流域汇水面积、降雨强度、河道排水能力等因素,结合历史极值、设定阈值进行灾害预警,依托三维仿真场景、可视化模型等,对出现险情的河段、涝洼地区进行沙盘预演,同时,可根据知识库灾害事件处理预案,提前1-2小时预判灾害风险,有效预留出防灾减灾“提前量”,防灾减灾决策实现由“拼脑力”向“拼算力”转变。三是安装“智慧测控”终端,突破供水服务“粗放随意”难题。聚力破解农田灌溉用水粗放问题,利用卫星遥感反演作物种植面积、土壤含水量与田间土壤墒情监测数据,科学预测灌区灌季总体需水量,农田灌溉用水由原来的“凭经验要水”变为“按数据供水”,实现减水稳产增效。城乡供水方面,更换安装物联网智能水表,在线监控用水情况,实现用水自动抄表、数据远程传输、后台智能管理、水费账单推送,供水变“被动受理”为“主动服务”,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路”。四是建设“多维感知”体系,突破水利工程“运管低效”难题。全区7座水库、11条河道、5条干渠安装视频监控、流量水位监测设备,实时采集库容、水位、渗压等参数,实现水利工程“实时监控、应急感应、综合调度、智慧运管”。通过泵站闸室声纹监测、温感监测、烟感监测、视频融合等技术,实现了对工程、设备状态立体感知,推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更加高效。五是搭建“智慧中枢”系统,突破水资源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难题。围绕实现智能总量指标控制,将年度黄河水可利用量、长江水可利用量、地下水可利用量、雨洪资源可利用量4类信息录入系统,实时动态掌握目前指标使用情况。围绕实现智能取用水监管,将国家、省、县三级重点取用水户取用水信息纳入监管平台,取用水量超阈值即可报警,方便监管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日常管理工作。围绕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智能化,依据水源地蓄水量动态变化和需水预测,综合研判当前库容可支撑供水天数,为引水充库和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Powered by Jspxcms